社会心理学中攻击行为的判定标准有几条
攻击性行为判断标准只有一条,也就是已经伤害到他人,或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这些都可以判定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无意性攻击和表现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对方,让对方背负损失为目的的。
首先要看其动机是否具有主观上伤害他人的故意?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必须明确攻击是就个体的外显行为而言,而不包括只停留于主观层面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想法。换言之,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为就不是攻击;严格意义上讲,攻击是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
例如,有的“受虐”患者,非常喜欢别人攻击他、虐待他,此时别人的行为就不能视为攻击行为。还有的人试图自杀,而故意撞上正在行驶的汽车或火车,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司机有攻击行为。综上所述,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反面,攻击行为的首要特点在于,攻击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当掠食者前行在猎物之后,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
相似性(本能的认为他人与自己相同,确认引起好感,打脸引起反感,在社会心理学中,差异互补产生吸引的现象未被实验证明)被喜欢的感觉(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那我就去爱一个爱我的人)。令人遗憾的是,缺点总是优点更有影响力。而如果通过归因发现他人的赞美是有其他目的,那些赞美也就失去了意义。
攻击行为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定义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包括解剖学、前提条件、行为后果和社会判断四个方面。解剖学定义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那些可能引起对方逃避或造成伤害的行为,常常由习性学派支持。然而,这种定义可能过于宽泛,忽视了攻击行为的条件和动机,导致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
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当掠食者前行在猎物之后,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
言语攻击,也称作人身攻击,涉及使用侮辱性语言或脏话对他人进行贬低。 另一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是身体攻击,这可能包括持武器或使用肢体力量对他人造成伤害。 身体攻击通常情节严重,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包括: 暴力程度的分类:依据暴力程度的不同,攻击性行为可以细分为轻微暴力、中度暴力至严重暴力等不同级别。这种分类通常在刑事司法系统中用于定罪和确定刑罚。 攻击对象的分类:根据攻击所针对的对象,攻击性行为可以被划分为个人攻击、集体攻击以及对国家层面的攻击。
网络攻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攻击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攻击方式。这可能包括黑客入侵、病毒传播、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等。网络攻击不仅会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可能对组织、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以上就是对攻击行为的详细解释。
转载请注明:CQ9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人格魅力感悟 »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攻击行为,社会学解释攻击行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